事业单位改革怎么改
▲1月9日上午,重庆市机构改革动员部署会议召开。记者 苏思 摄/视觉重庆
而各类机关后勤服务中心也将逐步撤销,走向市场、融入社会。有的地方机关后勤服务中心被整合为后勤集团,成为国企;有的地方则直接采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替代。市场化是此类事业单位改革的最重要方向。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中,重庆一些行政机关所属的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和各类培训中心,或将成为改革重点。
▲2023年2月,沙坪坝区事业单位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举办公开招聘暨春风就业援助月活动。郭晋 摄/视觉重庆
事业单位改革后,涉改单位的人员编制怎么办?
对此,中央有明确要求,即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涉及隶属关系调整和事业单位整合的,将会人随事走、编随事定;而涉及机构裁撤的,将会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通过余编收回、出一收一,逐渐实现编制回收。
为什么要推进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
整体来看,全面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是为了优化布局结构,盘活编制资源,强化公益属性,激发生机活力。因此,重庆推进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既要符合中央要求,也要体现重庆特色,既要回应群众期盼,也要适应未来发展。
向改革要编制。
中央明确要求对编制“严控总量”。当前,重庆部分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上,同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新任务、新要求还不完全适配。在严控总量的前提下,要因地、因事制宜,解决好编制矛盾,就必须要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向改革要编制,通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精简编制并合理调配、统筹利用,实现编制资源的优化配置、集约利用,更好服务现代化新重庆建设需要。
向市场要效率。
目前,有些事业单位提供的服务属于市场服务范畴,能够被市场化替代,甚至市场化的解决方案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还有些事业单位,能向市场提供优质服务,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其公益性、服务性属性不断弱化。这些事业单位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厘清定位,或逐步撤销、转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或转企改制、走向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向协同要服务。
有些事业单位规模过小,业务能力受限;有些事业单位人员编制较少,而其中从事业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更少,严重影响了公益服务水平和质量;有些事业单位任务量匮乏,成为存在感较低的“小透明”……通过机构重组、职能重塑、编制重配,靶向发力推进“小散弱”事业单位整合,有利于推动事业单位聚焦主业、回归本位、提能增效、释放活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重庆市大数据局,工作人员正在介绍数字重庆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事业单位改革如何向纵深挺进?
全面深化事业单位改革,难以一蹴而就,其中面临的问题和阻力不小。如何先“立”,考验政治智慧;如何后“破”,更考验政治胆识。
坚持“瘦身”与“健身”相结合。
事业单位改革并非越简越好。对于承担重要职责使命,或较高频次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就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能力建设,使其发挥更大作用。而对于那些“虚胖”或赘余的组织,就该大刀阔斧进行“抽脂”或切除。
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服务导向、效果导向,既要对比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间的效率、成本,也要分析公共服务需求的频次、效果,更要评估公共服务的质量、水平:能被市场替代的,要坚决淘汰;能够精简合并的,要提质增效。事有制定、业与编配,事业单位才能良性健康发展。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间的关系。
事业单位处于政府和市场之间,要聚焦于公益性的基本公共服务,切实发挥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作用。无论是受权承担部分行政职能的“二政府”,还是市场服务强于公共服务的“类企业”,都必须要“选边站”。改革没有回头路,对于这类事业单位改革,不论现实需要有多强烈,不论改革阻力有多巨大,都必须一往无前改下去。
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十分明确,该政事分开的,就必须将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逐步回归行政机关;该事企分开的,能交给市场的,就要逐步转企改制,让其走向市场。当下,仍有大量的事业单位需要找准定位,改革前行,即便本轮事业单位改革没有涉及到,也是有序改革“讲先后”的需要。
解决好“上”与“下”的矛盾。
事业单位改革的一大趋势,就是树立鲜明基层导向。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是“铁板钉钉”的事。能否“减上补下”,处理好上级与下级之间争编的问题,事关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成败与否。当然,不仅是编制,其他资源也应逐步向基层倾斜,“上下不再一般粗”将是新常态。
与此同时,不少领导干部也会在事业单位精简合并、编制下沉的过程中,面临个人的进退留转。领导多了,位置少了,肯定有“上”有“下”。相关领导干部是否讲政治、顾大局、守规矩,是否服从改革发展的需要,能否正确对待个人利益调整,关乎改革效率。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推动事业单位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仍有很长的路需要走。但只要走在路上,就一定能抵达目的地。